? 醫藥電商在銷售增速方面有所放緩。大數據公司百分點集團最新發布的《2013-2016中國醫藥電商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從去年7月至今年6月,醫藥電商銷售額指數為152,同比增長12.5%,但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2.5個百分點。
對比醫藥電商尚欠火候的表現,實際上整個藥品零售市場更像是早已步入深秋。相關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國內藥品終端市場增長率僅約為7.3%。
廣東一位醫藥生物研究人士指出,由于人口紅利、醫保擴容等支撐高增長因素的消失,且不少醫藥零售業議價能力和利潤率偏低,藥品市場兩位數增長的時代或已結束。而對于僅占整個醫藥銷售收入比重3%的電商渠道是去是留,從業者的心態也是愈發糾結。
總體看,目前醫藥電商普遍為盈利難而煩惱,但不少企業通過業務調整保持增長?!敖衲暌詠?,醫藥B2C政策出現較大變化,公司對B2C業務進行調整,一方面減少對第三方平臺的投入;另一方面重點加強自營官網、微商城、掌上藥房APP投入和建設。通過充分發揮全平臺綜合優勢,B2C業務將得到良性持續發展?!笨禎伤帢I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如是表示。記者觀察其近日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電商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31%。。
還有部分企業的電商業務有止損盈利跡象。九州通發布的2016年中報顯示,旗下北京好藥師大藥房B2C電子商務業務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網上藥店銷售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6.99%,實現凈利潤479.04萬元。除好藥師外,從2016年年半年報看,仁和藥業的藥房網、太安堂旗下的康愛多、康恩貝投資的眼科醫藥電商可得網也紛紛交出了盈利成績單。
其中,太安堂旗下以康愛多為核心的醫藥電商零售實現收入6.41億元,同比增長103.52%,凈利潤721萬元。上半年仁和藥房網營業收入1.92億元,營業利潤63萬元,凈利潤104萬元。
“然而,少數公司的盈利還不能說明行業拐點已經到來。實際上,不少網店業務至今沒有擺脫嚴重虧損?!北本┒Τ坚t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比如,叮當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營業收入6430萬元,凈虧損318萬元。
因此,對于醫藥電商的發展前景,一直以來業內有兩方面的聲音相互交織。一些持謹慎態度的保守者認為,“醫藥不適合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痹谄淇磥?,在消費領域,醫藥屬于低頻消費,另外,消費者購買藥物的習慣更偏好于線下實體店。同時,藥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在售賣、流通方面被嚴格管控,以及藥品配送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隱患和藥品若出現質量問題的責任界定等一系列難題,成為阻礙醫藥電商進一步發展的枷鎖。
支持者則認為醫藥電商是發展趨勢,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運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來提升效率,并翹動整個市場的變革?!艾F在是起步階段,類似制藥領域的研發和投入階段,盡管前期盈利有限,但考驗的是企業在生態中的價值如何,看的是未來的盈利空間?!庇袕氖箩t藥零售業務的企業人士認為,能堅持下來的企業一定能盈利。
“做醫藥電商不易,但陣地還是需要堅守?!本〇|到家健康業務部總經理邵清同樣認為,“市場依然存在,就看怎么實現政策、營收與競爭三者的協調?!?/span>
采訪中,前述醫藥電商領域專家指出,“醫藥電商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現在很難說哪些模式好哪些不好,或者說哪些企業好哪些企業不好,畢竟才剛開始起跑,已經逐步形成規模,未來市場的潛力很大,但過程一定是曲折的,現在大家都在實踐探索中沉淀,為未來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span>
商務部6月發布的《2015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年國內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為16613億元;另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商務部直報系統醫藥電商銷售總額達476億元。照此計算,醫藥電商銷售占比在整體醫藥商品銷售總額中不足3%。
“2016年醫藥電商銷售額相比2013-2015年增速明顯放緩,主要原因是受到監管體系不完善、藥品質量沒有保障導致消費者信心降低、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卑俜贮c數據科學部總監杜曉夢近期公開表示。
但值得一提的是,從銷售品類上看,醫療保健品類在醫藥電商銷售商品中的份額在本年度上升至82.8%,以皮膚、腸胃和眼科病等慢性疾病藥為購買重點,非醫療作用的養生保健類份額下降較為明顯。百分點方面分析認為,醫藥電商逐漸脫離以非醫藥品類帶動銷售的結構,專業性逐漸增強。
而渠道和品種控制也是部分電商盈利水平好轉的主要原因。好藥師方面的經驗是,“在精準流量渠道拓展和品種毛利控制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推進;在滿足國內C端需求的同時積極拓展了跨境電商業務?!?/span>
“需要模式創新?!鄙矍逖a充建議道,目前需要打破監管方的擔心,按照行業的發展規律,滿足各方的訴求。在他看來,有三個創新模式值得探索:一是目前業內關注較多的O2O,二是在藥店端的慢病管理,再者是智能硬件的提升。這些可以滿足藥店、消費者與監管方的訴求,值得在實踐中不斷累積經驗并完善。
- 上一篇:藥材市場亂象橫生 中藥飲片機械企業壓力倍增
- 下一篇: 加強藥品監管需部門聯動打出“組合拳”